开发能在高温下安全、高效运行的电池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锂离子电池,使用可燃的有机电解液,难以满足高温工况下的储能需求。锌空气电池使用不燃的水系电解液,在高温下具有本征安全性。然而,高温工况下的锌空气电池鲜有研究。在高温下,锌空气电池的可行性、性能和瓶颈仍不清楚。 近日,清华大学张强课题组联合北京理工大学李博权团队研究了锌空气电池在高温下的工作可行性。研究者将温度对空气正极、锌负极和电解液的影响进行解耦,确定了高温下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其中,析氢副反应在高温下增强,导致的负极充电过程法拉第效率下降是主要瓶颈因素。此外,该工作证明了锌空气电池在80℃和100℃下工作的可行性。相关成果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清华大学博士生赵长欣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具体地,研究者将温度对空气正极、锌负极和电解液的影响进行解耦,分别研究不同温度下电解液性质、正极与负极电化学行为的转变: 电解液:根据溶液依数性,6.0 M KOH + 0.20 M Zn(Ac)2电解液沸点超过100℃。且在高温下,电解液粘度降低(有利于传质)、电导率提升(有利于减小欧姆阻抗)。
李博权,201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20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同年加入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担任预聘助理教授/特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锂硫电池、金属锂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高比能二次电池的化学机制、材料构筑与器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90余篇,包括32篇ESI高被引论文,引用7000余次,H因子46,授权6项中国发明专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担任J. Energy Chem.编委,入选2021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